驰远随笔之作,想到哪写到哪,未完待续···

我们的教育时代

        题记:我们勾勒了一副美好的教育蓝图,然而现实却微笑着狠狠的插了一把刀子

第一章 官本位下的教育

        引文:若干年前的文章曾道,我们的教育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然而这么多年教改过去了,我们的河究竟过到哪了呢?

        提起“官本位”这个词,不知各位读者第一时间会想起什么来

        无非就是大大小小的领导,大大小小的官员,其中中有科班的,有半路出家的,有能力非凡的,也有正在忏悔中和逐步走向忏悔道路的。以及各类政策,各类文件,各类的指示,各类的需求,各类的规划。

        那么在官本位下我们的教育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宏观来讲,“指挥棒”一挥,全国教育节拍发生变化,中小学生减负越减越累,高考选考改革唉声一片,各类评价工具的启用让学校、教师应接不暇——典型的脚代替头来思考后的产物,而为何这样的策略可以长期实行,不顾实际,毫无阻碍呢?无他,这就是所谓的规定,是顶层领导和官员的设计

        简单举两个例子:

        (1)“3点半请假接孩子送去补课班去补课”的中小学生减负

        减负后统一要求学校3点半放学,学生家长来接学生,这就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全天下哪有3点半下班的家长?(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公务员/呵呵)无奈之下的家长,只能把学生送进托管班、补课机构。

        这直接滋生了一大批托管班和小机构,有黑有白所谓黑白/呵呵),有经济条件的呢,就送去各种兴趣班和小机构去补课,进行所谓的课后素质培养;稍微差一点的呢,就送去托管班,学生尚有三餐足以温饱;实在无能为力的呢,干脆所在家里,没办法,全家温饱还未能解决,谈什么补课呀。

        家庭经济实力对教育的影响就凸显出来了。而顶层们此时立即制定了“打击非法补课机构、黑托管班”的方法来削弱影响,疾已深入骨髓,却采用割肉的方法来延长生命,可笑至极。更有甚者,打击小机构,不动大机构的方法在民间就演绎成为了:“某大机构领导一定和某局领导有关系,学生放学后全去那里了,这不就是为了赚钱么”一类思想,变相二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2)意气风发,素质教育下物理无人再学的新高考改革(文章写作时是选学,现在又逼成了必选,呵呵)

        近日看了一则鸡汤,言道:“不怕人努力,就怕努力错了方向”,这句话蛮符合今天的话题

        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不断前行,可是结果呢,文件一出怨声载道,顶层扣着一顶“素质教育”的大帽子,高考从此以后变成了3+3模式,看起来处处为了学生着想,实际上却是“实验室里的大熊猫”

        愿景是美好的,学生在6科中选择3科进行考试,中学实行走班制度。然而呢,如此走班,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师不再熟悉学生;师资力量配不上,学校被迫设计行政班(也就是变成理化生班、生地政班等等,从一个固定的班级走进了另一个固定的班级,背道而驰的玩法)

        其中中最有趣的,就是采取赋分制度,制造了一个学科越难学生越少的恶性循环。什么是赋分制度呢,就是分数按照总排名分配,比如说一百个人考试,考完按照分数进行排名,第一的给100分,最后的给0分,看似合情合理,但当优生这个变量出现时,赋分制度就糟的一塌糊涂。100个人中50个考100分,30个考99分,20个考98分,那么好,50人并列赋分满分;考99分的30个学生,赋分50分;考98分的学生,赋分20分。说的再极端一点,99个考100,一个考99分,那么这个考99分的学生,只能得到0分

        物理学科,有难度,有思维,但是学通了就宛如一马平川,很容易考出高分的,这么下来,本来能考七八十的学生,经过赋分制度,最后就变成了五六十分,然后这群学生一合计,选物理不合适,好了,走掉了。原来的中等分就变成了低分,循环就开始了

        我很想知道,这种赋分制度究竟是基于什么理论,做了多少调查,是哪些专家拍着大腿在哪憋出来的。然而尽管网络上抵制、不平的声音不断,也对这样的改革毫无影响,原因无他,这就是“指挥棒”的力量

        “棒棒们”默默的站在高崖上看着一切,庶民们的挣扎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因为这些庶民不能也不敢爬上去,哪怕辩解一句

        二、细致来讲,学校在不断内耗,耗的是教师的生命力和职业幸福感

        有种关怀,叫做领导的关怀;有种规章制度,叫做领导制定的规章制度

        搜索“教师集中”这个关键词,不难发现,网上满篇的全体教师开大会,某领导当全体教师面讲了什么话承了什么诺,全体教师学习什么精神,全体教师做了什么操,然后写了一篇篇的新闻报道——哗众取宠而已

        然后下面发现了一个评论吸引了我的眼球,原文如下:“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如果这些会议全变成自愿参加,会有几个人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在浪费时间,会上没有任何有营养的东西,说句不好听的,这就是换着花样在听画饼,还得一起鼓掌跟着说好吃”

        联想到实际的工作状态,每天杂事不断,真正用来思考与研究的还剩下多久。两三个班级的作业紧着批也要小半天的时间,还要参加“领导的关怀运动”,既要承担作业上课前批不完的风险,另一方面又要拿出批作业的时间来领受”领导的关怀“,不切实际的关怀实在是贻笑大方,这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虚情假意和不切实际

        学校应该是重在育人和成绩吧,学校成绩上去了自然就可以高收费吧,何苦变着方法处处为难教师,让教师不得安生呢,还处处进行威胁,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吧

        领导的某些“累不死你我就不是领导”的决策,基层教师无力反抗,心中未免埋怨,心不顺气不直,安不下心,自然难以倾尽全力。受得了的忍气吞声,慢慢变为了常态,受不了的解约走人,还要被评上一个师德败坏。勉强能活就不错了,还谈尊严和幸福感,教师也配?

        一个学校的蓬勃发展靠的是卖命的教师,能主动工作的教师,而官本位的现状则是逼着教师离开。教授治校到头来也是一场空谈,挣扎中的教师们甚至无法自保

第二章  教师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这个词在“中国梦”后就变得异常火热,那什么是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呢?引百度百度中的定义进行文章背景诠释

图 百度百科“文化认同”词条释义

        “教师”实际上是一个组合词,是”教“和”师“两个字的组合,”教“多为动词,”师“多为名词,可简单理解为”教授知识的人“,直至宋代”教师“这个词才真正独立出来,获得今天的含义

        那么教师这个古老而特殊的职业群体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认同呢?

        一、职业认同

        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则社会对教师的认同,是所谓的社会职业评价与印象,二则教师自己对职业的认同感,也就是个人职业评价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社会对教师职业整体的评价已经迁移到一个诡异的点,(要知道,社会媒体都是一群喜欢搞事情的人,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它更倾向于去挖掘职业中的失败者与落后者,而不再关注那些顶尖的人和普通的人,它的评价方法已经由“普适代表整体”变为“少数代表整体”

        这就造成了社会上,教师职业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也就是污点教师被无限的、毫无理由的、毫无责任的放大,负能量被公布于众然后推至舞台的正前方,而那些优秀的默默无闻的,因为毫无新闻价值而被掩藏在幕后,价值观就这样的被引导了

        最后导致了近十几年间,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印象与评价就变成了绝对的黑心、无良等等,这对任何一个职业都是极为不公平、不理智的

        人们总是在说教师不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然而一边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当教师,一边又在诋毁着这个职业,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的从业人数,未来更少的人原意来从教,造成了更大的恶性循环(政府和有关单位正在补救这一点,然而雷声大雨点小,资本还是占据着主市场,现实大于理想)

        这是社会职业认同的现实,但这对教师的自我认同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评价决定了这位教师的未来成就,这种评价是不受社会制约的,属于职业的原则,而教师就是在个人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夹缝中寻求着平衡点与安慰

        那么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应该有怎样的评价呢,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几种中的至少一种:

        ①神圣性:教师是未来教育者,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所以每位教师都是在为自己的学生勾画蓝图,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绘制人;

        ②自愿性:任何从教的教师应都是自愿的,不受逼迫的,因各种原因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吗,并满足于从事教育行业;

        ③专业性:从教的教师都是专业的人员,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或规定的知识通过专业的方式或语言传播下去,并能从传播的过程中或得满足感;

        ④有偿与无偿并存:任何的职业都不可能是无偿的,否则那就是一种剥削,教师职业也是如此,每个职业都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卑微,从业的第一目的是生存

        简单的说,如果一位教师从心里就不认可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那么这位教师的职业路注定走不远的,但这绝对不能够成为评判这位教师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以及独特的价值,这只是愿与不愿的问题,绝非好与不好的问题

        总是存在着不是很喜欢当老师,但是教学水平很高的人,这类教师是真的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难道就因为他不喜欢当老师,就可以直接评判这位教师是失职的吗?

        二、学校认同

        自学校成为专职教育的场所,教师和学校就再也分不开了,提到学校人们就是会联想到教师,甚至已经形成了从属关系“学校的教师”

        然而学校和教师间的关系却是极为复杂的,有些人认为学校更重要一些,有些人认为教师更重要一些,实际上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所以社会上就诞生了两种不良关系,企业类学校(教师受制于学校:员工型教师与老总型学校),民主类学校(学校受制于教师:教师与学校互相不服,互相制约),其实不难看出,教师无论在任何一种类型中,都是弱势群体

        实际上教师为学校提供了教育能力,没有了教师的学校只是一所空壳,是学校重要职能的组成;学校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场地、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理念等,双方的付出是对等的、平衡的,而非任何一方占优或劣

        但是普遍的感觉却是学校要重于教师,没错,上述的概念都是整体概念,学校是一个整体,教师也是一个整体,但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讲,教师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因此个体在面对学校整体的时候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学校在有意识的分立教师的整体,就像君权和神权的争斗一样,如果不能一举击溃,那就将对方分立开来,逐渐攻陷,在学校整体看来,教师是渺小的,是不团结的,也是容易对付的

        学校认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教师是否认同自己的学校,就在于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方法,如果是分立的,那就会使教师产生无力感、卑微感,进而使教师逐渐的背离学校;如果学校对教师个体采取笼络的,以整体含义进行区分,那么教师个体就会获得安慰与集体感,使个体与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

        那么学校认同具体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学校文化认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校训、发展理念与文化精神,这是一所学校立足的根本,也是发展的基石,如果学校的绝大数教师能够认同这个概念,那么教师的集体力量就能够良好的发挥。这就需要学校的目标与愿景是可达成的、真实的以及可以按既定的方向与方法实施的,而非假大空类型的,假大空的文化看起来奢华,就像繁华的深圳一样,高楼大厦的背后是一片荒凉与破败

        ②学校管理认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所谓的独特的管理模式,或称为范式,被顶层管理人员奉为精神圣旨。这样的管理确有优秀之处,可以带领出一个有规矩的企业,懂规矩的员工,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却磨灭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无时不刻的在规则内尽,可能的利用规则的漏洞进行牟利,新员工的也会学习老员工尽可能的使自己的“麻烦”变少。学校的管理应少一些冰冷,多一些人文关怀,教师是有温度的群体,是可以最大程度上包容与谅解的群体,如果可以通过沟通,何必非用冰冷的条款。如果教师认同学校的管理,上下一心,学校自然可以蓬勃发展,反之,教师将与学校进行时刻的对抗,学校的任务教师拒绝或推迟执行,学校没有了效益,教师更不开心,两者都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