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娱乐参考,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权当小编我书读的少,没什么见识吧(捂脸笑)
“双减”落地,谁受益了?
每一条国家政策的制定、发布与实施,都有其背后的深意,需要经过无数智囊的推敲与演绎,更要漫长的时间去验证。教育改革的道路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有受益的深与浅罢了。然而“双减”的发布,却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甚至引发了全国民众的热议,从最初的一边倒式的支持,到现在两侧分立的争端,热度仍未消退。不过就在民众讨论的过程中,一个尖锐的问题凸显而来,实施“双减”,谁是受益者?
这是一个开放的年代,在不触及法律及道德底线的情况下,身为教师的小编,就尽量以公平公正的角度,描述下最为真实的想法。本文仅供娱乐参考,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权当小编我书读的少,没什么见识吧(捂脸笑)
实际上,“双减”热议矛盾的核心,是新中国教育在长期探索与发展中产生的一个问题,也是科技高速发展进步带来的问题,即由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引发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带来的“学生负担”。这里的负担存在多重含义的,既有学生层次的学习负担,又有家长层次的经济负担,甚至还有教师层次的教学负担以及学校层次的管理负担。除此之外,“双减”还引发了教育界的自我审视,社会对教育的重新理解,还有教育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与冲击
可以说,当下的教育问题,仅从教育本身出发已经无法得到解决了,俨然成为牵连社会各层次多角度的共有问题,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形容再恰当也不过了
我们就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聊起
区域的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而贫富差距则会导致“大城市虹吸效应”,经济实力强的城市会将周边的乡镇及中小城市的优质资源不断,且越来越快的吸引到身边,我国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即是如此。然而“大城市虹吸效应”带走资源包括人才与财富,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换句话说,“效应”在加速特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减缓了输出区域的发展,贫富差距因此而产生,且越拉越大,逐渐成为难以填补的沟壑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量变一定引起质变,广深由多年的全国性虹吸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尤其是近年来多批次的清北博士和海归高才赴深中小学任教事件,将教育资源的争夺推向了高点。说句不恰当的,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支月英老师在为山里的孩子振臂高呼祈求怜悯、为教师的留下苦苦挣扎的时候,北上广深的学生们坐在空调房里,在高端教学设备的簇拥下,聆听着大咖们讲述求学的乐趣
问题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否是“双减”热议的关键与核心?
我们继续聊聊社会对教育的重新理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打开电视机收看综艺节目时,各种“老师”的称呼扑面而来。有些还可以理解,作为相声爱好者常听德云社的节目,社里的学生们称班主郭德纲为老师,是因为其确实传道授业,当得起老师的称呼。除了类似郭德纲老师、何炅老师这类外,其他的“老师”可就有趣了,有些人说“当你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人时,叫一声老师就对了,足够彰显你的尊敬”,以此推断,“老师”这个称呼,不久将取代“先生”与“女士”了
讲个笑话吧,某一天你去上班,路遇一乞丐,略有施舍,乞丐高呼“这位老师善心大发”。心情很高兴,但发现去公司快迟到了,遂寻一个TAXI,上来就喊“老师请开快一点,我上班要迟到了”。准时到了公司,发现领导就在门口,立即敬礼,恭恭敬敬的叫一声“老师早上好”。下午休息,主管带来一个新人介绍给大家,新人自我介绍完毕,客套的说“希望与各位老师日后共事愉快”。晚上,这位老师与那位老师还有新员工一起去吃饭唱K,服务员端酒进来,询问“哪位老师点的红桃A”。夜半,新员工回到了家,不由得感慨,子诚不欺我也,三人行,皆为老师!
如此“老师”的名头不要也罢,本是小先生,奈何臭老九呀,以后谁叫我马老师我跟谁急,请叫我“马先生”,或者干脆叫“狗哥”,听习惯了,甚至很亲切
“老师”称呼的广泛化反映了社会对职业的看法,以及职业地位的向下发展,这一方面尊敬含着恭维与不屑,另一方面也让民众觉得“老师”并不是一个职业专称,随随便便就能成为老师。而当面对真正的老师之时,由社会引发的情绪自然而然的带入了
“你不就是个老师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的确,我只是个老师而已(微笑)”
问题二:“老师”称呼的广泛化,是否满足了少数人的变态心理,而唱衰了一个行业呢?
另一个社会现象似乎是媒体引导的,科技的发展带来全方位的进步,包括媒体形式,由最初的口耳相传演变到报刊杂志,再到电视采访,又来到了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共享,信息铺天盖地,真假鱼龙混杂,没点甄别与判断能力,你都不好意思说是现代人。哪怕你的偶像放个屁,千里之外的你都能知道,并且评论一句,真香
信息时代,最容易引导的是谁呢?不明真相的普遍大众,略一煽风点火,便能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压制,哪怕是冤假错案,也不需要站出来道歉,毕竟法不责众。越离谱的新闻越能引发人们的关注,比如本文的标题“双减落地,谁收益了”,文章到现在还没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并可能不准备讨论这个话题,你是否觉得上当受骗了呢?
(角色代入)我是一个新闻人,今天没什么大事件,但我需要一个事件,怎么办呢?国家政策,不能碰,我还要吃饭。娱乐明星,不能碰,水太深。嗯嗯,找个老师消遣一下吧。“某老师禽兽不如,竟然敢将双手伸向学生”(某老师摸了摸学生头),“某老师课上不讲课下讲,学生被迫参加”(题没讲完,拖堂),“毫无爱心,严重失职,下课吧”(学生犯错嚎啕大哭)。如果要有什么早恋的、打学生的、跳楼的,那太好了,管他什么原因,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无限责任制!要说报道某老师领奖?感动中国级别吗,如果不是,请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很宝贵的
诚然,每个行业都有失职的人员,但在教育行业,绝对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爱心和正直是永远的主旋律。但是我们的媒体却只报道那些失职人员,让他们成为了整个行业的代表,并乐此不疲。于是,教师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愈来愈差,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至于街边三两宵小,流氓混混都能评头论足、大放厥词。当今的媒体,你搜“优秀教师”,跳出来的是国家政策,看不到几个真人实例,你要是搜什么“缺德教师”,那内容可海了去了
这里分享一段南山教师的入职宣誓,以终结这个论点
我,南山教师
以信念、使命和关爱
呵护孩子生命,尊重孩子个性
引领孩子求真、向善
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我以教师职业为荣
坚守平凡的岗位
开放包容,立德树人
演绎精彩课堂,提升专业素养
践行教育理想
我,南山教师
与同行学习分享
与家长互信互敬
与社区和谐发展
让教育充满爱的阳光
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与力量
问题三:人人都能评论教师的时代,媒体能否调转风口,成为教育发展的助力?
话题拉的有点远了,我们说回到“双减”对市场的影响,说到市场,就不得不说说股市。股市是公民合法参与市场波动的直接手段,更是经济的晴雨表。然而资深股民会说道,中国的股市,炒的不是市场与发展,而是政策。在这次“双减”事件中再合适不过了,政策一出,教育股集体跳水,甭管你在哪上市,请跌麻不认。几个交易日,就能让所有教育龙头企业从思考发展问题,直接变成思考存活问题,这比查封有力量多了,查封还得抓住小辫子,然后抽丝剥茧,循序渐进,这倒好,一朝回到解放前
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教育机构倒了,真的是好事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教育机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正如民办学校是国家教育的补充一样,教育机构是教育行业的补充,是用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而存在的,有其历史意义,并不完全是资本敛财的工具,所以无需将之视为茹毛饮血、吃人不吐骨头的妖魔鬼怪
这次教育机构的大崩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据悉新东方市值蒸发600亿,要注意,这是一家大型公司,旗下分支非常之多,股价暴跌,受伤最大的是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其次就是你我广大股民。再说破天这也是一家中国企业,如此巨额市值损失,最后还不是转接到了股民身上(尤其是持美股的中国股民),没有人会对此作出任何赔偿,因为这就是市场,这就是股市,要承担风险(可是这风险明明有更温和的避免和处理方式)
教育机构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死存亡,办不下去了怎么办,节流裁员,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这就造成了大批量的机构教师离职下岗,也就是近日新闻报道的机构大裁员,不要忘记,机构的存在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职业岗位。那大裁员总量多少呢?再次超乎人们的想象,为什么,因为裁员的不止是教育机构,还有科技公司,似乎“教育”这个词就和发了瘟一样,凡是沾上一点边的,都要干掉。据网络媒体统计,今年很可能是两倍“应届毕业生”同时就业,如此体量,我们的社会真的准备好了吗?【其实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韩国的三星公司垮掉,那是一种怎样的灾难】
裁员下来的机构教师们何去何从呢?他们有两个选择,想办法走进学校被“招安”,或者在“转型”的教育机构继续工作。学校路线不好走,原因很复杂,学校的上课和机构上课区别极大,关注的点也不同,互相也会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当然,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那如何教育机构如何转型呢?这里不妨讲个段子,如果我是一个教育机构老板,那我就把我的机构注销,做成书店,然后聘我的教师为时薪服务员。凡是在我这里看书的学生,必须办卡,卡虽然比较贵,但是我承诺,书里有任何看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我们的服务员,因为他们解答问题的能力是一流的,如果你觉得哪个服务员沟通比较顺畅,可以提前预约,询问他的上班时间,然后一对一交流。我们绝对不做教育,只是卖书,但是没办法,服务员能力太强了,太能扯了
啼笑皆非却也无可奈何,为什么机构就不能直接一刀切,难道我们的家长就焦虑到这种程度了?这和家长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们必须承认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就是聪明,有些是真的笨。同一节课,哪怕用再浅显的方式,一旦班级人数增加,势必有差异分化,你让老师照顾哪个层次?两难问题,照顾聪明的,笨的孩子彻底完蛋。照顾笨的,聪明的吃不饱,得不到锻炼,世间安有两全法,这不是备课能解决的事,更不是教学能解决的事。学校老师的课时数量是固定的,不能来回循环停留,要不然课都讲不完。
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笨鸟慢鸟,我知道自己的情况,课上一或者两遍搞不定,我为什么不能找个机构去听三遍四遍,直到听会呢?作为快鸟先鸟,我有足够的自信与爱好,以我的能力,我不仅能完成学校既定的任务,还能提前学习,我愿意成为奥赛选手,当学校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为什么我不能找个机构呢?
更有甚者,中考考生十一二万,优质高中学校学位只有不到六千,谁不想上好高中?到时候不还是得按成绩排位,机构一刀切了,原来笨鸟还有途径有超越快鸟的机会,这下连翻盘的可能都没了,因为你笨,所以你没有好高中可上,所以你只能寄望于下辈子生的聪明一些了,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变成要惩罚笨鸟了?因为你笨,所以你活该?
“公平”政策下,还有一种鸟叫有钱鸟,现在的他们超脱于所有鸟之上,为什么,大家都没得补课了,但是我可以重金把王牌教师请为自己的私教。反正下岗了,反正不是在职教师,签个劳务合同得了,既不违法貌似也不违规。
所以“补课”这种已经被纳入打黑扫黄的行为,从可以统一管理、方便规范的机构,瞬间进入了分散的社区民居,再难管理,教育质量无人能够保障,接踵而来的安全问题更是令人惴惴不安。有资本在管理的时候,费用可能由学生分摊,但一对一的私教谁和你分摊?最后的成本还不是再次转接在了家庭之上,甚至成倍增长。难怪有私教老师说,“双减”可能是私教的狂欢盛宴
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们的社会为了避免阶级分化,做了无数的努力与尝试,的确不能因为怕错就不做,但是不能就此而牺牲一代人啊。如此这般,只能让有钱家庭的孩子接受更加优越的教育,没钱家庭的孩子自生自灭。近日发生的“踹门查补课”事件,又是谁在拿着鸡毛当令箭,大举防疫旗号行违法之事?机构教师是罪犯吗?授课是在传授犯罪方式吗?凭什么纳入扫黄打黑范围?怕是未来,我们的围墙之上,要刷上红色大字,切勿以身试法,远离黄赌毒与教育
同是减负,美日韩都做过类似的事,可是小看教育影响的后果真的很严重
美国减负快乐教育,极大幅度的降低了教育成本,后果是国民科学素养下降,高中毕业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然而其精英阶层,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在学习,以名校为目标,贫富差距一点点扩大,社会完成分层,阶级壁垒难以刺穿。你少学,我少教,没作业,大家都很快乐,这就是快乐教育
日本是典型的学历社会,但终身雇佣制度和少子化对其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的竞争仍然存在,其教育机构称为(书塾),虽然参加书塾的群体已经由高中下移到初中,但是存在一个合理的管理方式,书塾的存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共同学习与社交提供场所,甚至有全国私塾情报中心类似的组织,协助社会的稳定并提供信息。日本补课高烧四十年不退,也曾有类似“双减”的举措,但其产业反而不断扩张,政府的态度也随之宽容,重心转移到市场规范后,书塾发展的也愈发健康
韩国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7·30教育改革》和“双减”类似,想要完全控制住教育机构和课后的补习,然而需求仍然存在,九年之后,政府的管理核心转移到费用的规范与社会公平,两千年甚至还成立了“课外补习委员会”。二十年间,从“堵”到“疏”,同时促进公共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由政府出面管理补习项目
并不是想唱衰“双减”政策,而是调控需要合理得当,从美日韩的经验可以得出,补课是和政策无关的社会问题,反映的是社会的压力,如同美苏军备竞赛,我们都很强,谁都能毁灭世界一百次,但是还不能停,因为我的目的是“比你强”。像我常开的一句玩笑,深圳的家长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了下一代,老子比别人优秀,儿子/女儿就得比被人更优秀,我舍得砸钱,我拼命砸钱,就是要比别人好
换位思考过,如果我有孩子,会不会让孩子也去补课?会,而且从小就开始,先是艺术课,再是文化课,谁想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被淘汰的人呢?更别提更多的家庭,指着孩子通过学习来刺破隐形阶级分化,进而跨越阶级,带着整个家庭成为人上人呢
所以说
“双减”落地,一不小心
满盘皆输,无一幸免!
但若操作得当,繁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