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效应与守擂教学

面对学生忽上忽下的成绩,其根源究竟在何,不妨做一番思考

乞丐效应与守擂教学

        故事背景:当一个乞丐突然获得一笔巨款,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模式呢?

        普通大众视角猜测:存起来,活期定期分开,吃利息,一辈子无忧了

        基金经理视角猜测:投入股市,参与打新,操控市场,迅速资产翻倍

        贩卖忧虑视角猜测:多买房子,多买黄金,抵抗通货膨胀

        不同的视角中,我们为乞丐设想了多样的投资方式,力图使其资产增值,逐渐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通常情况下,甚至更多的普通人,在获得巨款后,第一件事都是报复性消费,去购买以前羡慕的、嫉妒的但是得不到的东西,通过巨额消费昭告天下,自己变成了有钱人

        于是就有一些笑话,类似“等我有钱了,每天早餐买十个烧饼,二十碗豆浆,一百个茶叶蛋,吃不了全喂狗,喂饱整条街,反正爷有钱了”

        或者是逛商场,随手挑出来几样,然后对营业员说:“除了我挑出来的,剩下的都帮我包起来,大爷不差钱”

        甚至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不惜违法犯罪,锒铛入狱

        这个时候,满足逐渐产生的欲望似乎变成了第一位需求,怎还顾得上其他实际需求,所以通常结局也好预测,巨款耗尽,为充门面,开始欠贷,重新变回乞丐,经典的乞丐困局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教育也是在不断的重演诸如此类的历史

        在考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突然考好一次,获得莫大奖励(老师的特殊鼓励,家长的额外鼓励,同学的额外亲近羡慕等),然而在下一次考试中却很难取得类似的成绩,也可能是倒退

        这个时候我们和家长往往是如何安慰学生的呢?为了避免孩子过于消极,通常会告诉他,你的实力远不止此,考试中只是出现了失误,你仍然是很棒的,下次务必要小心注意等等。这种口吻的劝慰只是再一次强化了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认知,让他仍然认为自己一直是极为优秀的,错的不是自己,而是不良的发挥

        于是乎,学生也开始为自己不断的找借口、找理由,不断归因于外部,哪怕接下来的考试不断失利,也会暗示自己,失误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大幅度滑落时候,还会强调自己曾经某次考试取得了怎样怎样辉煌的成绩,狡辩这仍然是发挥失常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守擂教学”了,“守擂”的核心是分析->定位->评价

        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成绩突然提高的原因,是某一学科的大幅提高吗?是整体上的题目简单吗?遇上恰好会的题目或者默写吗?蒙的题目都对运气好吗?会不会不是真实的实力,有所抄袭呢(没有任何孩子会承认)?

        请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突然的提高,成绩不是股票,涨停难遇,跌停常在,合理的成绩和能力变化一定是缓慢的,渐进的。我们日常为孩子设定目标的时候也是同样,渐进式的目标,每次只需要一点点的提高,久而久之就非常可观了

        其次是能力定位,能力定位的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的归因灵活调整,不过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可以通过平行难度的试卷,隔周复考,做成绩对比。复杂一点可以让学生采用讲题的方式,解析重点题目,阐明知识逻辑关系,背诵通篇内容的考核。如果一道题学生有能力解出,那他的思路一定是连续的、清晰明了的,而不是磕磕巴巴、顿顿挫挫的

        “会做不一定会讲”,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以看做天底下最大的谎言,定位也是学生自我再认识的良好方法,一方面消除可能存在的侥幸,另一方面也是不确定能力的确认

        最后是评价,网络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激励方法,有物质奖励、精神褒奖、以及外行的训狗式致命操作,愣是把学生惯成了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废物,只能捧不能摔的小鸟,难道我们的终极目的是把小鸟捧到高点然后直接摔死么?

        指出学生的失误、错误及弱点的语言可以委婉,但绝不能让学生忽视问题或以任何方式淡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不怕学生不努力,就怕学生努力错了方向。总有学生在考试后在角落里偷偷抹眼泪,和老师抱怨明明前一个月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退步了

        这个时候就要毅然决然的反问,你觉得你努力了,你是怎么努力的?进步的学科分配了多少时间?分值进步多少?总分占比多少?退步的学科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分值退步多少?总分占比多少?本来优秀的学科是否因抢占了过多的时间而只取得了较小的进步?本来就是弱势的学科是否由于恐惧而不敢直视,反而没能获得充足的时间,再次退步?相比之下进步的幅度太小,退步的幅度太大,没能平衡?再或者自己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周围的同学更加努力了,没有进步,也意味着退步?

        尝试以六个短语作为本文的总结

        正视自我,找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巩固状态,寻获提高